作者:汪涛
摘要:
“钱学森之问”之所以提出,是因为钱学森晚年开始的一个宏大的开创性研究计划。我把它称为“钱学森猜想”—— 整个科学是一个逻辑完整的整体,如果贯通整个科学整体,将引发一场科学革命。
但是,他推动中国学术界努力完成这个“钱学森猜想”的过程,却几乎毫无进展,使他越来越失望。这也是他为什么临终前迫切提出“钱学森之问”的真正原因所在。要想有效解开钱学森之问,需要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刚建国时,包括钱学森在内有一大批非常杰出的中国学者,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但客观地说他们绝大多数并不是国内高校培养,而是由美、英、法等国家的高校为我们培养的,或者至少他们学术研究的关键阶段是国外为我们培养的。
因此,可能连钱老也没意识到,钱学森之问事实上是要分成两个部分:
钱学森之问1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国家的高校再也不能为我们培养出杰出人才了?
钱学森之问2是:既然国外不能为我们培养,我们自己为什么也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一旦将问题分解成这两个,即使不用我说,真正符合钱学森要求具有创新性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相比于对中国芯片等具体产业的封锁,西方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对中国教育、科技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渗透、约束、封锁尤其是严重误导了。
一、钱学森之问的简要综述
2005年7月29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看望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向总理坦诚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被学界广泛讨论的“钱学森之问”主要源头之一。但还不是最早的源头,2005年3月29,钱学森对身边工作人员进行了最后一次系统的谈话,就是谈教育问题。这个谈话在2009年11月5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之后,这个问题开始不断引发人们的讨论和关注。2009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这个文章是钱学森的讲话内容。虽然未提“钱学森之问”,但却是高度相关的。紧接着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 “钱学森之问”!同年12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靳晓燕, 齐芳的文章:“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之后,“钱学森之问”就成了一个学术话题不断在学术界、教育界讨论。为写